塑造受众“活人感”品牌形象

作者:劲草品牌营销 发布日期:2025-09-10来源:湖南品牌营销浏览次数:3034

当社交媒体被 AI 批量生成的 “精致文案” 占据,当滤镜让所有广告都失去独特棱角,当 KOL 们说着大同小异的推广话术、精准推送着算法筛选的内容…… 如今的品牌,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 “聪明”—— 能精准捕捉用户喜好,能快速产出标准化内容,却也比以往更 “陌生”:它们像精心打扮的橱窗假人,姿态无可挑剔,台词精准无误,却始终少了点能触达人心的温度,让消费者觉得遥远又疏离。

在信息爆炸的当下,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早已不稀缺 —— 打开手机,各类品牌信息扑面而来。真正稀缺的,是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 “感受”。这意味着,当下品牌面临的核心挑战,不再是 “如何让用户知道自己”,而是 “如何像一个真实的人一样,被用户记住、认可”。

尤其在 AI 能轻松制造 “完美内容” 的时代,算法的精准度不断提升,那些有态度、带情绪,甚至偶尔会露出小瑕疵的真实表达,反而比毫无破绽的完美更能打动人心。“活人感”,正逐渐成为社交媒体时代品牌生存与突围的关键心法。

一、什么是 “活人感” 品牌?

如今的消费行为,越来越多被情绪驱动。消费者早已厌倦了那些 “端着架子、刻意装精致” 的品牌,更期待能与品牌像朋友一样互动、对话,产生情感共鸣。所谓 “活人感” 品牌,就是以真实个体的姿态与消费者相处:它可以有自己的脾气和立场,会积极表达观点,甚至偶尔会犯错,但正是这些真实的特质,让品牌更可信、更亲近,也更有烟火气。

就像雷军在直播中被网友调侃 “Are you OK” 时,没有刻意回避,反而坦然应对,这个略带 “不完美” 的瞬间,让他成为互联网上极具亲和力的企业家代表,也让小米品牌多了份接地气的温度;刘强东亲自体验送外卖的画面,没有刻意营造企业家光环,却让消费者看到京东贴近用户的努力,为品牌增添了浓厚的人情味;海尔总裁周云杰蹲在用户家中的小板凳上,认真询问 “洗衣机哪不好用”,这种放下身段倾听用户需求的姿态,瞬间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,也让信任感油然而生。

可见,当下的品牌早已不是一张精心修图的宣传照,而应是一个有呼吸、有温度、有情感的 “活人”。

二、“活人感” 品牌的四大核心特征

1. 真实:敢于卸下 “完美光环”

消费者更愿意接纳卸下滤镜的品牌。运动品牌 Lululemon 的广告里,没有身材极致完美的专业模特,而是一群普通运动爱好者 —— 他们可能会在运动中摔倒,会出错,却能在欢笑中享受运动本身,这种真实的场景让消费者倍感亲切;优衣库在直播中坦诚 “衣服穿久了可能会起球”,并主动分享减少起球的小技巧,不回避产品可能存在的小问题,反而让品牌更显真诚,也更可触摸。

2. 有情绪:敢于表达鲜明态度

真正有 “活人感” 的品牌,不会永远保持冷静克制,而是会像普通人一样释放情绪、表达立场。这种情绪的传递,能让品牌更有存在感,也更容易与消费者产生共鸣。比如老乡鸡,经常用幽默、夸张甚至带点小情绪化的方式与用户互动 —— 吐槽自己做菜 “追求新鲜所以速度慢”,调侃 “食材新鲜到赶不上顾客的期待”,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品牌跳出 “冰冷餐饮企业” 的标签,更像一个有性格的朋友。

3. 不完美:敢于展示 “小瑕疵”

完美往往自带距离感,而适度的不完美反而更显真实。内衣品牌 Aerie 在宣传中,选用未经过滤修图的模特照片,真实展示模特的身体状态 —— 包括小细纹、小赘肉等 “不完美” 细节,打破了传统内衣广告 “完美身材” 的刻板印象,让消费者感受到 “真实的美”,也缓解了身材焦虑,这种对 “不完美” 的接纳,让品牌收获了大量好感。

4. 有个性:拒绝套路,保持独特

在 AI 内容批量复制的时代,“个性” 成为品牌的稀缺竞争力。一些品牌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、内容形式和行为模式,塑造出鲜明的 “人格”—— 它们可能会自嘲,可能有小脾气,但始终鲜活生动、辨识度十足。多邻国的猫头鹰形象,自带 “烦人却真实” 的特质,像个唠叨却贴心的朋友,时刻提醒用户学习,让人印象深刻;MM 豆的 “人格化” 更是经典,红豆暴躁、黄豆憨厚,它们会吵架、会抢戏,甚至会犯小错,像一对鲜活的 “活宝”,让品牌充满趣味。

三、为什么我们需要 “活人感” 品牌?

1. 真实感成消费新需求

当技术能轻松批量生产 “完美内容” 时,消费者反而开始怀念真实;当算法能精准计算个人喜好时,人们反而更渴望感受到人情味。知萌《2025 中国消费报告》中提出的 “心界重塑” 概念就指出,83.9% 的消费者认为 “商品不仅要满足实用需求,更要带来情绪上的惊喜”,77.8% 的消费者愿意为 “能提供心灵疗愈的品牌” 支付更高价格。这种对 “真实与温度” 的追求,在年轻群体中尤为明显。Z 世代成长于滤镜与摆拍盛行的时代,对过度修饰和刻意包装有着天然的 “免疫力”,他们更能敏锐地感知品牌的真实表达,也更看重与品牌的情感共鸣。

2. “数字孤独” 催生情感需求

在数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,人们每天与手机、电脑互动,却常常感到深度情感链接的缺失,这种 “数字孤独” 让消费者渴望品牌能成为 “赛博朋友”。麦当劳推出 “深夜开麦” 活动,不刻意推广产品,而是陪深夜未眠的用户聊童年回忆、加班心事;星巴克打造 “咖啡社交日”,线上邀请用户分享与咖啡相关的故事,线下设置 “搭子座位”,鼓励陌生人交流;B 站通过弹幕互动、官微用梗图回复用户等方式,让用户感受到 “有人和我同频”。这些举动,让品牌不再是冰冷的商业符号,而是能提供情感陪伴的 “朋友”。

3. “非 AI 感” 成品牌新吸引力

随着 AI 生成内容的普及,“人工痕迹” 反而成为品牌的独特魅力。当文案、图片、视频都能被算法批量生产时,品牌互动中的 “人性化痕迹”—— 比如文案里偶尔的小语病、回复用户时的延迟、自嘲式的回应 —— 都在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号:“背后真的有人在和我对话,而不是冰冷的机器”。这种 “非 AI 感”,让品牌更显真实,也更容易赢得信任。

四、如何打造 “活人感” 品牌?

打造 “活人感” 品牌,绝非简单地 “学几个网络热梗、拍几条 Vlog”,而是需要从品牌价值观到行为模式的全面升级。观察那些成功的 “活人感” 品牌,不难发现它们都遵循着相似的逻辑:

1. 以真实价值观为锚点,让品牌有 “魂”

“活人感” 的核心,在于品牌价值观的立体呈现。就像人有自己的三观,品牌的价值观决定了它 “为什么存在”,也决定了它能否自然生长出人文温度。海尔总裁周云杰出身科研领域,始终坚信 “产品要解决用户的真实问题”,他走进用户家中,记录洗衣机的噪音问题、操作难点,甚至当场要求团队调整方案。这种 “较真” 不是刻意作秀,而是海尔 “人单合一” 战略的自然体现 —— 把用户需求当作研发的起点,而非营销素材。珀莱雅的品牌内核是 “性别不是边界线,偏见才是”,这一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广告中,更贯穿于女性公益项目、女性创业支持等实际行动中,让品牌 “人格” 落地,而非停留在口号层面。

2. 保持稳定的人格化特质,建立信任

就像人有稳定的性格,品牌的情绪基调、决策逻辑和语言体系也需要保持一致。只有这样,用户才能知道 “遇到问题时,这个品牌会怎么反应”,从而建立 “确定性信任”。麦当劳塑造的 “都市夜猫子” 人格始终如一,语言上创造 “麦门黑话”,无论是玩梗互动还是促销活动,都围绕这一基调展开,让消费者形成强烈的归属感;自然堂从 “你本来就很美” 升级到 “你的不同很美”,通过持续进化的语言和行动,不断强化 “认可用户多样性” 的陪伴感,让用户感受到品牌的稳定与真诚。

3. 打造可感知的情绪场景,用细节传递温度

“活人感” 最终要落到具体的细节上 —— 让消费者在真实场景中感受到被重视,而非只看到空洞的口号。宜家的样板间里,不仅有家具,还有插着插头的电器、没叠好的衣服、喝了一半的咖啡杯,这些细节让样板间更像 “真实的家”;当家具组装说明过于复杂时,宜家会拍 “搞笑组装视频”,用自嘲化解用户的焦虑,让 “懂生活、不矫情” 的品牌人格变得可感知。海底捞允许服务员自由发挥:为顾客画手绘贺卡、唱跑调的生日歌、甚至跑去外面买顾客想吃的水果,这些看似 “不标准” 的细节,却让用户觉得 “不是在吃火锅,而是朋友在招待自己”。

4. 构建用户共生生态,让品牌与用户 “玩起来”

伪 “活人感” 品牌总在试图 “教育用户”,而真正的 “活人感” 品牌,会把品牌人格的定义权交给用户,邀请用户参与共创。在 B 站,用户的需求、玩梗、评论都会被纳入品牌的表达体系,用户不再是单纯的 “受众”,而是品牌的 “共创者”,这让 B 站的品牌人格愈发鲜活;得物不仅是球鞋交易平台,更成为年轻人表达 “潮流身份” 的空间 —— 用户通过晒单、写评价、社区互动等行为,参与到品牌的叙事中,让品牌的个性和态度在与用户的互动中不断丰富、延展。

在 AI 时代,精准营销早已成为品牌的 “标配”,而温度与真实,才是品牌突围的 “稀缺品”。在情绪化消费主导的当下,品牌需要有喜怒哀乐,需要有真实的表达。“活人感” 不是制造一个短暂的热梗,而是一种长期的品牌态度和内容调性 —— 它要求企业把品牌当作一个比 “人格化” 更真实的 “人”:有立场、有情绪、有温度,也有成长。只有这样,品牌才能在信息洪流中被记住,在消费者心中扎根。

劲草品牌营销

TAG: 品牌 品牌受众 大众品牌 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设计